
京津冀法治协同-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工作赋能行动
- 机构名称: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
-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科教文卫体事业蓬勃发展。但基层治理法治化仍面临诸多挑战,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提出本项目。以双师联动为创新模式,融合律师专业法律知识与社工师人文关怀技能,构建1个核心目标、2类服务场景、3类特色活动与4项服务形式的“1234”体系化服务框架。通过跨区域的法治研讨会,汇聚京津冀三地法学专家、律师及社工机构之力,深入探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与策略,推动法律知识普及。以法治为纽带,整合资源,凝聚共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法治动力,助力打造法治化、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格局,共创和谐、稳定、繁荣的京津冀美好未来。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本年度计划项目资金规模为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本年度计划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城区、大兴区,河北省,天津等多地开展项目活动。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同福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朝阳区、天津、河北等地的社会组织、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
项目需求
在京津冀地区,本年度计划通过“京津冀法治协同——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工作赋能行动”直接受益人数达3000人次,间接受益人数超10000人。其中,老年人法律权益保护相关活动预计服务1000名老年人,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覆盖800名青少年,社区工作者与社工培训活动服务200人。此外,项目还将在试点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等活动,为2000人次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帮助。
项目目标
总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双师联动模式,整合律师与社工的专业优势,构建“1234”体系化服务框架,推动京津冀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升居民法律素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分目标
1.直接受益人数达3000人次,间接受益人数超10000人。
2.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增强权益保护能力。
3.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程序和相关知识。
4.提升社区工作者和村干部的法治能力和矛盾调解技巧,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
5.提升京津冀三地居民法律素养,优化基层治理法治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助力打造法治化、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格局。
6.形成可推广的法治服务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项目成效
2023-2024年,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承接了北京市法学会的“基层治理现代化下构建基层矛盾解决新格局”项目,委托金额20万元。项目通过成立社会工作部,整合律师与社会工作师资源,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技能,为基层群众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与援助、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旨在提高矛盾化解率、增强社会和谐度等,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项目管理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京津冀地区基层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有待提高。老年人在遗产继承、防诈骗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青少年群体中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等问题频发,亟需法律知识普及与专业指导。
全面了解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为项目实施提供精准依据,我们于2025年3月至5月在京津冀地区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工作。调研区域涵盖了北京的朝阳区、东城区、大兴区,天津、以及河北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调研人群广泛,包括老年人、青少年、社区工作者、村干部以及普通居民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实地走访,与100余名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
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普遍对遗产继承、防诈骗等法律知识了解有限,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青少年对校园欺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需求强烈;基层社区在处理矛盾纠纷时,缺乏专业的法律指导,法律服务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这些调研发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也为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实施计划
(一)第一阶段:项目筹备与启动(2025年10月)
社区调研与需求评估,团队组建与分工。
(二)第二阶段:项目实施与推进(2025年11月-2026年8月)
1.青少年法治成长研讨会三场:围绕校园欺凌、青少年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结束后,组织青少年开展“青少年普法六+一”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让青少年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京津冀老年人法律权益保护研讨会三场:聚焦老年人遗产继承、防诈骗等常见法律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研讨会为起点,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法律关怀”活动,组织律师和社工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3.社区法治建设与矛盾调解研讨会两场:共同探讨社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导社区开展“法治社区行”活动,将法治理念融入社区日常生活中。
4.法治宣传官系列活动:邀请媒体人等“法治宣传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制作并推广法治文化作品;邀请教师等“法治宣传官”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和咨询活动,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三)第三阶段:项目总结与评估(2026年9月)
项目总结与成果整理,成果展示与推广。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一)项目负责人
职责与分工:
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协调各方资源,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定期向北京市法学会汇报项目进展,确保项目符合相关要求。
(二)律师团队
人员构成:由执业律师组成,律师团队成员均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责与分工:
法律咨询与解答: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解答法律问题。
法律程序指导:协助社区居民处理法律事务,提供法律程序指导。
研讨会与培训:参与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分享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社工团队
人员构成:由持证社工组成,社工团队成员在社区工作、心理疏导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职责与分工:
社区动员与组织:负责社区居民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提高居民参与度。
心理疏导与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社区活动策划:策划和组织社区法治活动,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
(四)专家团队
人员构成:由5名法学专家、社会工作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成员均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
项目年度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万元)
1 社区调研与需求评估 0.5
2 场地费用 2
3 活动物资 3.5
4 人员服务费用 2
5 专家劳务费 1
6 管理费 0.6
7 税费 0.4
合计(单位:万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