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传播365
- 机构名称:北京中仁慈善基金会
-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公益传播365项目,寓意着一年365天,好人好事每日不断呈现。通过全年持续不断的公益传播行动,竭力推动公益事业稳步发展和持续进步。项目深切注重公益传播的持久性与广泛性,鼓舞公众每天对公益事业关注,积极投身其中并提供有力支持,携手并肩共同营造出全社会醇厚浓郁的公益氛围。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预计资金规模为10万元,通过精准投入与资源整合,最大化传播效益。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线上网络平台,以京津冀地区为主的各地区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唐玺安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需求
计划受益人为京津冀地区参与人员及线上网络平台用户,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参与者、受益人等。预计线上线下内容累计曝光量超1000万+,带动超千人参与公益活动;在其推动下,社会新增公益捐赠达10万元。
项目目标
总目标:实现公益项目低成本高效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公众参与,探索小资金规模下可持续传播模式。鼓舞公众在每天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积极投身其中并提供有力支持,携手并肩共同营造出全社会醇厚浓郁的公益氛围。
分目标:
传播破圈:依托社交媒体平台,以低成本内容创作实现全网曝光,建立抖音、微信等官方账号,吸引粉丝,搭建基础传播阵地。
资源整合:与本地自媒体、校园社团达成合作,通过内容置换、联合策划活动,降低传播成本;建立公益资源共享社群,吸纳核心支持者,形成传播合力。
品牌扎根:打造本地公益IP,通过持续输出故事化内容,使80%以上目标受众熟知项目宗旨,形成“日常公益”品牌认知,推动公益融入公众生活。
模式沉淀:总结小资金传播经验,形成可复制的“低成本内容+精准渠道+社群运营”方法论,探索可持续公益生态,营造全社会公益氛围。
项目成效
无
项目管理
通过对京津冀公益文化传播市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发现,当前公益文化传播存在以下问题:传播效果不均衡(不同主体因资源与影响力差异导致传播效果悬殊,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局限,受众接受度因地域、年龄差异大,覆盖难以均衡);内容同质化严重(策划跟风现象普遍,缺乏个体故事与项目效果挖掘,缺少新颖视角与行动引导);传播主体协作不足(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间合作松散,公益组织竞争大于合作,企业多侧重品牌宣传而非公益核心价值)传播可持续性差(活动多呈“短期化”“碎片化”,依赖热点且后续跟进不足,同时人才短缺制约发展)等。在此背景下,“公益传播365”项目意义显著:通过365天不间断传播,提升公益影响力与关注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促进资源分配与事业均衡发展,营造公益风尚,助力社会进步。
项目实施计划
公益传播项目计划精简版
一、进度安排
(一)筹备阶段(1 个月)
组建专业团队,制定策划方案;搭建 “双微一抖” 平台,完成京津冀合作单位初步洽谈。
(二)实施阶段(10 个月)
每日发布公益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定期收集反馈优化策略,保障触达人群每月递增 10%。
(三)总结阶段(1 个月)
整理数据、分析成效,举办成果展表彰优秀者,提炼可复用模式。
二、项目计划
构建 “双微一抖 + 主流媒体” 矩阵,结合话题运营、短视频挑战赛扩大传播;线下于京津冀开展活动实现联动。组建专业团队分工协作,联合品牌打造公益 IP。项目 1 年分三阶段:1 个月预热期完成平台搭建;8 个月扩散期促用户增长;3 个月沉淀期总结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创意大赛,开发文创产品,策划短视频活动等形式创新内容。
三、风险评估与应对
针对资金、参与度、执行及传播风险,采取拓展赞助、联合宣传、备足物资、严审内容等措施。通过核心指标监测、多维度评估及线上线下反馈渠道,定期复盘优化项目策略。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发展方向把控,政府关系和资源协调对接,志愿者服务行业标准制定质量把控,项目模式推广
执行组:
平台运营人员:负责项目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及时发布公益资讯,与用户互动交流,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和用户黏性。同时,分析平台数据,优化传播策略,提高公益内容的传播效果。
内容创作人员:专注于公益内容的策划与生产,包括撰写新闻稿件、制作图文海报、拍摄剪辑公益视频等。深入挖掘公益故事,以生动、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好人好事,吸引公众关注。
宣传组:
负责项目的宣传策划与执行,包括制作宣传材料、组织媒体采访、利用社交媒体及传统媒体平台扩大项目影响力。宣传组将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提升公众对项目的认知与支持,同时收集社会反馈,为项目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项目年度预算
已通过附件形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