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暖”为老社会服务创新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宜和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
  •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双暖”为老社会服务创新计划以“劳动暖家、服务暖邻”为核心理念,通过深入研发“双暖”科技为老数字平台(集成资源流转仓储、需求登记、服务接单、时长统计等功能),完成与“卫老充满爱”互联网+平台端口数据对接,推动社会资源和医疗数据共享,实现社区“为老吹哨”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依托平台自研功能,针对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需求,整合医疗、公益及志愿者资源,实现需求对接、服务派单及资源调度功能,打造“医养社智”为老服务生态圈。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24年度项目资金10万元,2025年度预计投入2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健康促进会、北京昊康公益基金会、北京易魔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金融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等。

项目需求

受益对象整体分为三个类型:

1.辖区老年群体,面向独居、失独、高龄、失能等老年群体,预计项目周期内服务不少于200人次;

2.低龄健康老人,培育及激励服务不少于50人;

3.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育服务及资源支持不少于20人400人次。

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打造“医养社智”为老服务生态圈,通过深入研发“双暖”科技为老数字平台(集成资源流转仓储、需求登记、服务接单、时长统计等功能),完成与“卫老充满爱”互联网+平台端口数据对接,实现社会资源和医疗数据共享,实现社区“为老吹哨”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平台全功能研发落地

在已有的“双暖”科技平台系统基础功能(剪、扫、换、访、陪、购)基础上,深入研发需求登记、服务下单(开发基础功能之外的医疗服务清单,实现互助服务、社会服务与医疗服务全场景下单)、资源流转、时长统计、政策查阅、知识学习六大核心功能。并实现与“卫老充满爱”互联网+平台接口对接,同步医疗资源、政策信息及志愿服务数据。

2.专业医务团队能力提升

链接协和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等三甲医院医务社工及关怀志愿者团队,开展基层入户家访示范服务,整理形成《医务社工入户服务标准流程》。

3.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

招募低龄老年志愿者入驻平台,提供理发、家政等六类服务,配套开发急救技能、照护知识等标准化课程,强化服务能力支撑。

4.标准化服务机制输出

编制《基层融合为老服务体系操作手册(双暖平台操作指南)》,涵盖资源调度、风险处置等规范。

项目成效

2023年:受东湖街道办事处委托承接“爱善东湖”慈善联盟建设项目,项目金额15万元,项目以“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搭建平台创设品牌跨界联动共铸和谐”为思路,深度调研动员辖区社会单位及个人,聚力公益慈善资源,搭建帮扶救助平台,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培育打造“爱善东湖·公益筑福”联盟项目品牌(寓含打造爱心和慈善共同体、筑牢爱上和向善幸福圈),同步筹建街道慈善工作站,为地区精准帮扶、和谐发展等提供可持续支持,不断提升辖区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

2022年-2024年:受三间房乡人民政府委托承接协商议事能力提质增效项目,三年项目金额47万元,项目通过系统推进议事厅空间标准化建设、采取“321+N”工作思路,累计开展协商活动逾300场次,推动“息诉降量”工作落地,初步形成了“居民提事—议事厅论事—多方协同办事”的基层治理闭环。

2025年初,更获得北京市政府参事室、朝阳区研究室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双暖养老服务机制对推动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有个标杆性发展。

项目管理

(一)项目必要性

1.政策环境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北京市 “十四五” 老龄事业规划明确构建医养社融合服务网络。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西城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供需,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打造社区养老 “总服务台”,就近提供探访关爱、助医助洁等服务,重点保障居家 “老老人” 养老需求。

2.区域发展需求

金融街街道地处首都核心功能区,老龄化加剧,高龄失能人口比例上升。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其对健康干预、社会支持、应急响应的复合需求,存在资源错配与服务断层,亟需创新机制。

(二)调研情况

1.服务供给匹配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与服务范围有限,高龄失能老人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存在盲区,家医服务难以延伸至居家;公益组织服务信息不畅,物资捐赠缺乏统筹;低龄健康老人志愿资源闲置,缺乏服务转化机制。

2.平台功能嵌入不足

现有服务依赖传统方式,响应慢且无追溯;适老化智能终端少,线上服务触达率低;医疗与社会服务信息分属不同系统,缺乏整合平台进行预警与资源调度。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整体实施规划

以 “双暖” 平台建设为核心,构建基层老年群体全生命周期互助服务体系。聚焦生命服务赋能、文化传播、志愿互助和同理照护四大方向,计划在2025年7-12月建成智慧为老平台,培育专业队伍,形成可持续机制,产出标准化指南。

(二)分阶段实施安排

1.启动建设阶段(2025年7月)

组建由项目管理、技术开发和服务执行人员构成的专项团队,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摸排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服务需求,依调研制定平台开发方案,规划需求登记等核心模块。

2.资源整合阶段(2025年8月)

本阶段将着力推进资源对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与昊康公益基金会、易魔方科技等合作单位共创服务机制,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1)资源对接

与合作单位签署协议,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介机制,引入协和、北大国际、清华长庚医院等专业医务社工团队,推进项目实施。

(2)志愿者体系建设

招募 50 名低龄老年志愿者,开展 “喘息服务” 培训,涵盖老年心理、基础照护技能;建立电子档案库,结合积分规则实现志愿供给与反哺兑换。

(3)平台测试

完成基础功能模块的内部测试,优化用户界面适老化设计和操作流程。

3.服务落地阶段(2025年9-11月)

项目全面推进四大类示范性试点服务,实现科技赋能,达成平台地区嵌入与内外循环。​

第一,生命服务技能赋能。组织基层医务工作者参与社工专业培训,强化危机干预、资源链接能力;开展志愿者进阶培训,传授急救、沟通等技巧。

第二,生命文化教育传播。每月开展 2 场涵盖生命教育、健康管理等主题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时制作发放适老化宣传材料。

第三,生命志愿服务互助。上线平台服务功能,开通剪发、家政等六类服务预约,构建积分兑换循环体系。。

第四,生命全程同理照护。由协和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的医务社工团队每月带队开展入户服务,拓展安宁疗护等全人全周期服务,建立服务工单追踪与导师督导机制,促进在地医疗服务融合。

4.模式固化阶段(2025年12月)

聚焦成果总结与经验推广,系统梳理项目经验,编制《基层医养社智平台建设操作说明》《基层医务治理仓储盘点清单》,并举办项目总结会。

(三)风险管理

1.技术风险控制

预留充裕测试周期,与技术研发团队确立全时运维保障合作,通过定期数据备份,筑牢平台稳定运行防线,规避数据丢失风险。

2.参与度风险防控

构建多层次激励体系,完善积分兑换规则,开展评优表彰活动,并强化社区宣传推广,提升项目影响力,营造浓厚志愿服务氛围,确保服务参与的持续性与活跃度。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序号 岗位 姓名 职责

1 项目总负责人 许秀云 全面统筹项目规划、执行与监督,协调各方资源,与外部机构沟通合作,把控项目整体进度与质量。

2 项目执行负责人 颜春华 执行层面统筹与分工协调,分区域展示活动落地管控

3 项目人员 高峰 项目执行

4 项目人员 张晓芳 项目执行

5 项目人员 李佳思汉 项目执行

6 项目人员 刘莹 后勤保障,物料采买

7 技术支持 吴昊岩 平台对接

8 财务审计 王玥涵 负责项目预算编制、费用报销审核、财务报表编制等工作,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规、透明。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年度预算详见附件:《双暖为老社区服务创新技术经费预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