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共建·人才共育”——京津冀专业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双提升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
  •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深入推进京津冀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本项目重点围绕"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两大目标,着力构建跨区域社会工作协同专业发展体系。一是提升专业标准水平,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形成针对性强、适配性高的京津冀协同模式。二是提升专业队伍素质水平,开展常态化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培养具备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本项目通过标准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为提升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专业支撑。项目实施后将显著提升三地社会工作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为全国区域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本年度计划规模:98173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选取试点

项目合作单位

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河北省社会工作促进会

项目需求

本年度计划受益人数:500余人

项目目标

总目标:以“标准共建、人才共育”双轮提升为目标,构建"机制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京津冀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三地社会工作政策衔接、资源整合、服务联动和人才互通,打造全国区域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示范样板,为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分目标:

1.机制建设。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社区、司法、矛盾调解、企业、农村、医务6类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协同服务标准规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专业性,规范性社会工作组织服务标准。

2.队伍建设。开展三地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联合培养跨区域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形成三地人才交流档案资源库。

预期效果:

1.建立完善的京津冀社会工作标准化体系,形成6大专业领域可推广、可复制的服务标准规范,显著提升三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跨区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和督导支持,跨区域服务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项目成效

①2023年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协同发展交流会项目:委托方: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委托金额:88430,项目基本情况: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深化三地社会工作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京津冀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主办,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河北省社会工作促进会协办的“2023年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协同发展交流会”。

②2024年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协同发展交流会项目:委托方: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委托金额:88430,项目基本情况: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三地社会工作资源共享与合作,搭建京津冀社会工作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京津冀三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经验互鉴与政策协同,深入推进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全面深入发展。特组织开展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河北省社会工作促进会协办的“2024年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协同发展交流会”。

项目管理

京津冀三地专业发展不均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自2014年实施以来,三地在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专业社会工作领域的协同发展仍相对滞后,尤其是社会工作行业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标准不一、服务碎片化、跨区域协作机制缺失等问题。社会工作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亟需通过创新模式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人才、服务、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京津冀三地发展需要联动提升:为科学制定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项目方案,项目组于2025年6月10日-6月30日期间,通过文献研究、面向三地社会工作机构发放问卷以及实地考察的方式,对三地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协同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系统调研。结果发现存在资源分配差异明显、北京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占比较大、三地社会工作认证标准不统一、跨区域项目审批流程复杂、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政策协同滞后等问题。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

(1)2025年9月,完成合作签约,进行项目启动仪式,设计项目方案,组建项目团队。

(2)2025年9月-2026年2月,按照专业领域、职称资质、实务经验等要求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开展6次专题研讨会,对社区、司法、矛盾调解、企业、农村、医务重点领域的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服务管理、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档案管理等工作进行专业性、规范性调研评估,梳理出适合本领域社会工作的科学的可推广、可复制的专业性,规范性社会工作组织服务标准,可供专业社会工作参考借鉴。

(3)2025年11月,开展京津冀专业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交流会。

参与对象:社会工作领域高校专家、高级社会工作师、三地社会工作机构从业者等;

场地与规模:共1期,为期2天(线下80人,线上400人);

主题与内容:开幕式——北京市社会工作部领导致辞,三地社会工作者协会(促进会)领导讲话;授课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社会工作政策与创新》、《跨区域社会工作人才能力体系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督导体系》、《社会工作服务案例撰写》;小组讨论——京津冀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创新;结业仪式——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领导总结。

(4)2026年3月,项目总结阶段。

统一收集项目资料,整理会议纪要、标准规范等,系统梳理项目的实施成效,重点围绕成果展开全面评估,分析项目目标的达成度,形成包含量化成果、质性成效和改进建议的项目总结报告,组织三地开展线上经验分享会,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协作模式,为下一阶段京津冀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项目管理:

计划管理:明确目标,从需求出发,通过项目团队协同合作以及专家理论实务支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分解任务,执行方案;

控制进度:每周召开周例会,汇报工作进度,进行统筹安排,做好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结项;

成本管理:实行严格的预算机制,最大化利用资源节省成本,保证项目在预算内顺利完成;

团队管理: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团队成员按照任务分工各司其职、互帮互助,适当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升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风险评估:通过前期调研、专家研讨等找出潜在风险;每周召开周例会,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设立风险管理机制、应急预案等,规避风险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采取解决方案;每季度召开京津冀风险复盘会,及时反馈风险,调整应对策略。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团队及分工:

项目负责人:负责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面管理,组织制定项目的各项管理流程、方案、预算、执行计划。

项目主管: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进度把控,内外部资源协调。

财务主管:项目财务支出、报销等。

后勤主管:负责物资保障以及项目的部分内容工作。

项目宣传:负责执行项目宣传计划,包括文案撰写和日常媒体宣传报道。

专职社会工作: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

专家队伍:

陈 涛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

陈洪涛 民政职业大学教授

杨 荣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李 升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孙立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王献蜜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

魏 爽 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齐小玉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

冯 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胡勇慧 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年度预算

序号 费用类别 单价(元) 数量 资金金额(元) 备注

1 专题研讨会专家劳务费 1000 2人*2天 4000 正高级职称

2 专题研讨会专家劳务费 500 4人*4天 8000 副高级职称

3 交流会师资费 500 4学时*2场 4000 副高级职称

4 交流会师资费 1000 4学时*2场 8000 正高级职称

5 会议费 6000 2天 12000

6 餐费 50 80 12000 共3次

7 住宿费 350 40 14000 含早餐

8 项目评估总结报告 400 6人*12天 28800 6位专家12天完成

9 管理费 1816 上述总数的2%

10 税费 5557 约占项目经费总额的6%

合计 9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