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伙伴 余热照航”——长者认知障碍社区自扶互促志愿服务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顺义区80后义工社
  •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本项目围绕预防、干预、支持全链条,构建“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的社区内生服务网络——由低龄健康老人主导服务设计,联合专业资源(医护、社工、心理),将服务嵌入社区日常场景。重点培育1支20人“余热生辉志愿服务队”,覆盖15个社区,为认知障碍高风险及确诊长者提供记忆训练、生活陪伴等服务超500人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支持80人次,80%受助老人因参与互助活动更愿融入社区,70%家庭照护者压力显著减轻。既回应认知障碍群体的服务需求,又在互助中实现代际融合、社区共融,打造“老有所为”实践样本与“自扶互助”慈善品牌,助力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街道开展

项目合作单位

顺义区京顺医院、京顺老年病医院、顺义区城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家专业医疗机构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并与顺义区仁和卫生院、顺义区城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养合作协议。顺义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顺义区社区青年汇、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等多家社会服务机构、高校为本项目提供专业辅助及专业技术支持。

项目需求

直接受益人群是顺义区石园街道辖区老人共计581人次。

1.“老带老”能力艰涩:受益群体为项目组工作人员及低龄志愿者,受益42人次;

2.记忆守护“轻骑兵”: 受益群体为街道范围内社区老年人507人次;

3.暖夕陪伴“手拉手”:低龄老人与认知障碍老人的“同伴支持”122小时,受益群体为街道范围内认知障碍老年人42人次。

间接受益群体及人次:间接受益家属(按每户平均两人计算)共计1162人次。

项目目标

总目标

激活老年群体内生动力,缓解认知障碍群体照护压力,构建“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的社区自扶互助服务网络,打造“老有所为”实践样本与“自扶互助”慈善品牌,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从外部供给向内生驱动转型。

分目标

1.数量目标:培育1支“余热生辉志愿服务队”(15-20人),覆盖石园街道10个社区;服务认知障碍高风险及确诊长者超500人次,家庭照护者支持服务80人次。

2.质量目标:志愿者培训覆盖率100%(含认知障碍知识、沟通技巧、服务伦理),专业督导每年3次;80%受助老人表示“服务内容贴合需求”,70%家庭照护者压力显著减轻,互助服务满意度达90%。

3.进度目标:首季度完成调研并组建低龄志愿队;开展认知筛查、脑力训练等认知障碍赋能;全年实现家庭照护者支持,志愿者人均服务6小时。

4.效益目标:推动80%志愿服务队成员获得社区荣誉或资源反哺(如时间银行兑换服务)。

5.成长目标:社区自组织能力显著提升,90%村“两委”掌握“社区自组织培育”方法;志愿者个人能力成长率达100%。

6.筹款目标:引入文创产品认购、定制形式累计收益支持项目开展,同时售卖专利产品用于项目推广资金,实现资金自给率超50%;3年内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机构自筹”多元筹资模式。

项目成效

2023年顺义区石园街道温馨家园托管项目

顺义区高丽营镇2023年社会救助经办服务项目

2023 年顺义区精准救助服务

顺义区天竺镇2024年社工服务提质增效项目

2024年顺义区石园街道温馨家园托管项目

2025年顺义区石园街道温馨家园托管项目

项目管理

北京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已超27%(2023年数据),其中认知障碍群体(含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规模突破15万,家庭照护压力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攀升。2024年项目组曾选取老龄化特征突出的顺义区石园街道开展前期调研——该辖区共有居民楼354栋,户籍人口2.1万人,常住人口6.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4648人,约占总人口21.2%,80岁以上老年人1693人,约占总人数的2.5%。调研工作覆盖15个社区(含老旧小区、商品房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6户,人数140人。采用电话、深度访谈的方式共筛查老人548人,其中测评分数2分以上,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193人覆盖20户认知障碍家庭及10名社区工作者。结果显示: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化生活单一,日常认知活动刺激不足,脑功能衰退风险较高;但社区内60-75岁低龄健康老人占比达35%(约3535人),其中65%明确表示“愿意用教师、医生、文体特长等经验服务社区老人”;社区工作者反馈,若培育低龄互助队,可覆盖70%以上的日常陪伴、筛查等基础服务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龄老人虽时间充裕、熟悉社区且经验丰富,当前仍以“被服务者”身份参与养老活动,其潜在的“银发生产力”尚未被有效激活。

项目实施计划

场景1:“老带老”能力建设

1.经验传承工作坊

任务:系统梳理个人服务经验,培育社区自组织服务能力

理论支撑:小组动力理论、优势视角、任务中心模式

对象:低龄老人志愿者(20~30人)

时长:8节(每节90分钟,间隔1月)

具体内容:

缘起·共学—“记忆盲盒”,回溯·唤醒—“时间轴绘画”,聚焦·提炼—“日常物品记忆”,共情·沟通—“3C沟通原则”,融合·实战—‘我们一起回忆’,实践·反馈—“问题树”,沉淀·传承—整理经验工具包,展望·共生—成长分享

2.专业赋能工作坊

任务:提供专题培训形成“需求导向”的能力提升模式

理论框架:需求导向理论、小组动力理论、优势视角

对象: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成员(20~25人,年龄55-65岁)

时长:8节(每节90分钟,间隔1月)

具体内容:

共建学习地图,“病理-症状”图解,边界与温度,分场景应急应对,“我的擅长清单”,正念呼吸减压法,"法律常识"加餐包,"情景判断题库"

场景 2:记忆守护“轻骑兵”​

1.“记忆体检”我来查

时间节点:5月- 9月

具体步骤:

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基础信息表》,完成简易量表测评(15分钟内完成),全面筛查推进- 每周2场筛查,对参与筛查的老人,通过电话/上门反馈结果,针对5月-8月未参与筛查的老人,开展“上门筛查”志愿者+网格员陪同

2.“脑力游戏”我来编​

任务:培育低龄老人“游戏领队”形成社区自组织

时间节点:6月-11月

具体步骤:

开展1场“脑力游戏日”设置3个游戏摊位,邀请老人现场体验,收集反馈。

开展2次培训(每场2小时)讲授游戏组织技巧

每月1天为“社区脑力游戏日”设置“记忆挑战区”“逻辑闯关区”“友谊互动区”

(MMSE)量表复筛,对比前测数据(目标:有效率≥60%);收集家属反馈

场景 3:暖夕陪伴“手拉手”

1.“生活助手”我来帮​

任务:每月组织4次“生活助手”结对陪伴服务

时间节点:5月- 10月

服务流程:

陪伴购物—佩戴“暖夕助手”胸牌,协助挑选商品,结账后用手机拍照记录购物清单

陪同就医—低龄助手协助整理病历、医保卡,学习“医院科室分布图”协助取号、排队

家务协助—低龄助手提前与老人沟通协助完成家务,陪老人检查成果记录老人参与度

2.“家庭课堂”我来开

任务:提升家庭照护能力与代际互动质量

时间节点:6月- 11月,每月1场

课堂主题:认知障碍知识普及,日常照护技巧,情绪安抚技巧,代际沟通技巧,家庭互助经验分享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关轶丹, 职务:执行主任、项目督导。

毕业于日本尚美学园大学公共政策学部社会福祉专业,社会工作师、社会心理指导师、绘画治疗师、高级督导。负责项目书撰写、修改、后续跟进等工作;非正式照护志愿队培训;认知障碍筛查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的统筹,以及小组工作坊的社会工作督导。

程 颖,项目助理

社会心理指导师。负责行政及财务工作,认知障碍筛查活动、社区团体活动中负责执行工作。

汪利,项目主管

助理社会工作师。负责非正式照护志愿队培训,认知障碍筛查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的执行,以及小组工作坊的策划与执行,负责个案记录、档案整理、案例撰写等。

何玲玲,项目助理

在认知障碍筛查活动中负责筛查执行工作,在入户跟进服务中负责个案入户记录、档案整理等工作。

吴 丹,宣传文案

助理社会工作师。负责日常活动策划和宣传推文的撰写和发布等工作。

张 梅,理事长

三级心理咨询师。负责设计“资源置换+公益捐赠”合作模式,筛选与项目契合的企业。分析潜在捐赠方(企业、基金会、 个人)的公益偏好,规划季度/月度筹款目标。

外部支持团队信息

王海婷,心理咨询师 老年社会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王 涛 健康管理师 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及知识普及

项目年度预算

总计​ 100902.7 元,详情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