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韵新意”景山街道社区协同治理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昭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1+8+N微景花园”建设是景山街道近年来重点实施的基层治理创新工程,项目联合中央美院工作室,协同辖区中医院、学校等社会力量,培育“胡同园丁”居民自治队伍,完成社区微空间的美化与改造。采用“嵌入式更新”的思路,在保留胡同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景山街道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功能升级,打造兼具首都文化展示与居民生活功能的“可参与的景致”。依托共生景致的共创机制,推动探索“微景实验室”平台,梯队化培育本土人才的同时,探索基层创新治理提升核心城区文化形象的实践可行性,形成胡同文化更新的实践样本。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23-2024年度该项目总投入:25万元; 本年度计划申请大赛支持: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

项目合作单位

1.花园设计建设合作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十七工作室、林业大学等; 2.治理协同单位:乐予基金会; 3.服务落地合作单位:北京中医院、七七文创园等。

项目需求

直接受益: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辖区商户及志愿者等3000余人;

间接受益:通过模式推广/宣传影响周边地区同类文化地域。

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项目以“微景家园”建设为核心,通过“1+8+N”的空间更新体系和“胡同园丁”自治队伍培育,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实现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传承创新和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有机统一。

二、具体目标及预期效果

1.空间更新目标

(1)完成1个街道级示范基地(美后肆时市民文化中心)和8个社区主题花园的更新,打造N个居民门前微景观;

(2)嵌入式更新至少3处街区空间。

2.队伍建设目标

(1)培育“胡同园丁”自治队伍,并引入辖区单位力量加入;

(2)建立“新老居民结对”机制,青年参与率提升。

3.文化传承目标

(1)编制《景山文化记忆地图》,规划文化导览路线;

(2)开展“微景记忆”工作坊&开放空间,提升居民文化认同度;

(3)打造示范性文化空间,例如“杏林百草园”中医药文化角,由辖区单位及居民团队认领养护,实现可参与可互动的辖区文化空间。

4.治理创新目标

践行“五社联动”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

项目成效

2023年——

项目名称:景山街道深化“微景”基层治理创新项目

委托金额:99902元

项目基本情况:景山街道计划开展深化“微景”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聚力内外部基层治理专家与本土社区实践团队,打造“微景社工创新训练营”,依托“训练营”的创新实践与研发功能,对当前社区治理情况进行诊断并制定提升实践方向,通过对社区人才队伍提供持续的分层分类指导,合力研发符合新形势下社区基层创新工作的治理项目,形成可视化、可参与、可交互的微景记忆符号和文化景观。

2024年——

项目名称:景山街道“党建赋能 老有所为”文化助老服务项目

委托金额:250000元

项目基本情况:景山街道以“党建+养老”为设计思路,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养老”新模式,推动传统“物质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本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在景山街道范围内,通过“党建+养老”的创新模式,策划和实施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辖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勇于担当;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文化志愿服务,发挥党员余热,增强自我价值感;孵化和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老年人社区组织,实现老年人群体在精神文化层面“老有所为”的全面发展。

项目管理

景山街道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历史文化区域,其胡同肌理承载着独特的首都文脉,随着城市更新与居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近年来,通过系统性调研与项目实践,景山街道逐渐探索出兼具文化特色与创新活力的基层治理模式,在首都文化功能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小微空间活化推动社区网格治理。占据街道更多区域的胡同空间具有丰富的历史肌理与社交潜力,大量边角地可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拓展载体。通过专业化引导与协作平台搭建,居民对空间改造的积极意愿将转化为实际动能。街道通过“1+8+N”的微景花园治理思路实践,让居民对于通过参与式设计提升空间品质,使其成为兼具文化展示、休闲社交与便民服务的复合型场所。

第二,文化情感记忆活化传承的必要性。街道内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与人文资源,居民常常表达通过“自我参与”的服务活动,往往能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增强,期待能够通过沉浸式、互动性方式重新链接传统和当代生活的文化语境,活化与传承胡同文化内涵。

第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有待深化。当前街道的社区治理已具备良好的组织基础,社会服务专业力量以及辖区单位等治理主体已经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积极参与到地区文化治理的工作当中来。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整体规划

本项目以“景韵新意”为主题,计划在2025年8月至2026年8月期间,通过空间更新、文化传承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三大板块,打造兼具首都文化特色与居民生活功能的社区协同治理模式。项目将围绕“1+8+N”的空间更新体系,结合“胡同园丁”自治队伍培育和文化记忆活化,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机制。通过分阶段实施,确保项目目标高效达成,并为景山街道乃至周边区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二、分阶段实施计划

(一)筹备启动阶段

1.需求调研与团队组建

项目启动初期,确定重点更新、打造点位,评估空间打造价值,形成需求报告。

预期成效:形成《社区微空间改造需求报告》,完成“胡同园丁”参与人员招募,为后续实施奠定人力基础。

2.方案设计与标准制定

基于调研数据,与央美工作室共同制定《微景花园建设标准》,明确“嵌入式更新”的技术规范和文化保护要求。通过居民共创工作坊,邀请辖区商户、学校代表参与示范院落的设计,确保方案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组建“微景智库”,吸纳文化学者、园艺专家等提供专业指导。

预期成效:完成至少3处改造方案设计,形成可落地的《微景花园建设标准》。

(二)全面实施阶段

1.微景花园升级

以美后肆时市民文化中心为圆心,辐射周边微景空间,开展主题花园的升级,植入“微景冬韵”等主题装置,同步联合北京中医院打造“杏林百草园”中医药文化角,由居民团队认领养护;与学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园艺工作坊。

预期成效:实现居民门前微景观改造,提升居民参与率。

2.文化记忆深耕与传播

开展“胡同记忆”口述史采集,整理成《景山文化记忆地图》;举办“胡同故事会”等系列活动,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制作“声音地图”,生成二维码嵌入文化导览路线。联动基金会、高校志愿者团队参与内容制作与传播。

预期成效:标注文化记忆点,居民对胡同历史的认知度提升,形成可互动的文化传播载体。

(三)巩固提升阶段

1.可持续运营机制建设

推行“花园银行”制度,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兑换植物或微景维护权益;培育3支社区社会企业,负责日常空间维护及活动运营。

预期成效:实现社区花园半数点位自主维护,青年参与率提升。

2.模式总结与推广

编制《微景家园实践手册》,梳理“五社联动”经验;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向周边区域推广“1+8+N”治理模式。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团队成员信息

姓名 职务 任务分工

王磊 项目负责人 项目整合以及执行落实

冯圆 项目执行 项目督导及执行

金果 北京昭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运营 项目财务对接、资料归档

外部支持团队信息

姓名 职务 项目中承担的工作内容

彭君芳 北京农学院人文社科系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北京市首批高级社工师,机构理事 赋能培训支持专家,项目督导

张大龙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总干事,国家开放大学社区营造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讲师及认证考官 赋能培训支持专家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微景花园建设指导

姚莉莎 北京景相规划设计公司项目负责人 微景花园建设执行

邸永俊 外部专家 空间营造指导

项目年度预算

编号 项目活动 标准及数量详细说明 预算总金额(元)

1 活动物料-空间打造中所需的必要活动物资,

如设计费、花卉、小品、花箱、展架等空间布置材料 41980元*1项 41980

2 物料费—胡同园丁志愿者参与活动所需要的宣传物品 5000元*1项 5000

3 物料费—开展《景山文化记忆地图》采集设计费、

制作费等 10000元*1项 10000

4 专家讲课费 2300元*1次 2300

5 专家咨询费 500元/人/天(前2天),

之后300元/人/天,共4天 1600

6 社工服务-活动组织设计、

相关筹备、人员对接、信息撰写等 520元/人/天*2人*28天 29120

项目活动预算合计 90000

机构行政管理费用与税费 10000

项目总费用合计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