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计划·铸牢教育 ——京津冀青少年抗战精神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机构名称:北京怀柔石榴村社发展促进中心
  •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旨在通过组织“同心计划·铸牢教育”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京津翼三地青少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项目将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抗战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专题授课、实地考察和多形式互动,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跨区域协同研学,提升青少年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培养其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对区域发展的责任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上一年度资金规模:6700 (10人) 本年度计划规模:75000 (100人)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计划在京津冀三地开展。

项目合作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京津冀三地市县统战部门

项目需求

100名京津冀地区青少年

项目目标

总目标:

本项目旨在充分挖掘和联动京津冀三地红色历史资源与教育力量,通过多层次、沉浸式的区域青少年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在历史文化溯源、情感认同构建和未来发展愿景上的深度融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理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构筑共同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青少年基础。

分目标:

数量:组织100名京津冀地区青少年参与为期2天的主题教育活动。

质量:通过专题授课、现场参观考察研学活动以及主题互动交流活动等,使学员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四个与共”理念,提升对伟大抗战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理解,增强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者的责任感。

进度:预计2025年9月下旬完成学员遴选10月上旬落实活动内容,11月下旬组织主题教育活动,11月底前完成项目总结及验收评估。

效益:通过共同学习和体验,促进京津冀青少年增进文化理解与情感连接,有效提升三地教育资源共享和文化品牌共建的协同效应,培养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青年。

成长: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集体荣誉感,增强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参与意识,并从中汲取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项目成效

项目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其作为学校思政课重点,从小植入孩子们心灵,凸显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多次强调深入推进此项教育,用好大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京津冀三地作为中国近代革命重要发源地和抗战前线,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和共同抗战记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协同的强大纽带。本项目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科教文卫体”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和精神共建。

前期调研情况:项目团队前期通过案头调查、专家访谈及对部分青少年的需求摸底调研,发现通过跨区域实地教育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京津冀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认同,并促进三地青少年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对京津冀地区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抗战遗址的考察,也为本项目活动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场地和资源支撑。

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计划为期2天左右,涵盖以下核心环节:

1、专题导入与京津冀共同体认知 (0.5天):

开营仪式及主题讲座:邀请国家民委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青少年担当等主题进行专题授课。

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分享:通过视频、案例等形式,介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就,激发青少年参与区域建设的热情。

2、京津冀红色文化协同研学 (1天):

北京核心段:参观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专业讲解、历史影像和实物展览,让学员沉浸式体验抗战历史,引导学员结合历史背景思考民族危难时刻的团结力量。

河北/天津段(可选其一或结合):可选择河北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或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形成一条串联京津冀三地的研学线路进一步拓展学员对抗战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3、京津冀青少年交流与成果分享 (0.5天):

“我和京津冀”主题创作与展示:以绘画、诗歌、短视频、摄影作品等形式创作展现京津冀地域特色、抗战精神传承或协同发展愿景的作品,并在结营仪式上进行集中展示与分享,促进互相启发和区域文化认同。

“手拉手·心连心”联谊活动:组织具有三地文化特色的联谊活动,如共同学唱地域民歌、体验传统游戏等,促进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友谊,加深情感联结,形成跨区域的友谊网络。

研学心得交流:组织学员填写研学问卷,收集反馈意见,总结研学效果,并鼓励学员撰写心得体会,深化研学体验。

3. 项目进度安排:

2025年9月下旬:

学员遴选:在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协助下推荐遴选100名京津冀青少年作为主题教育活动学员。明确报名条件、审核流程。

2025年10月上旬:

资源协调与内容落实:确定研学营的具体实施日期,落实项目实施场地(如研学基地、博物馆参观预约)、食宿安排、交通保障(包车租赁等)、师资邀请(历史专家、思政教师、民族文化学者)、开幕式/结营式议程设计等活动细节,强化与京津冀三地相关机构的协同对接。

2025年10月下旬:

研学活动实施:组织研学营学员开展为期2天左右的跨区域交流活动,严格按照既定行程和内容执行,确保活动质量和安全。

2025年10月-11月:

成果总结与评估:收集学员反馈、研学作品,进行项目效果评估。整理项目资料,撰写项目总结报告。

宣传推广:通过合作媒体、机构自媒体等平台,发布项目新闻稿、活动图片和视频,宣传项目成果和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5年11月底前:

项目验收:完成项目财务结算及所有资料归档,提交验收报告。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专职:梁舒玉(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及执行)

兼职:吴希宾(项目统筹负责人、负责核心资源整合与对外联络)

刘中杰(活动策划与执行,根据总体方案,细化研学课程、活动环节、时间安排,落实场地预约、物资采购、讲师邀请、交通食宿安排等)

赵丽红(学员管理,负责学员招募、报名审核、信息登记、分组管理、研学期间的日常管理和需求响应)

杨凤平(宣传负责人,负责媒体对接、宣传材料制作等)

许云龙(安全与后勤保障负责人,负责活动过程中的人员安全、物资保障、应急响应)

专家队伍:中央民族大学专家导师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