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晟材”挖掘本土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同福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西枣林村虽慈善资源相对匮乏,但2024年通过“枣晟材”品牌打造实现突破——以村社工站为核心,创新构建“1135”服务体系,相关实践更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创新型典型案例”三等奖,奠定资源整合的品牌基础。

下一步将以“枣晟材”品牌为杠杆:通过传播获奖案例、服务成果等品牌故事,唤醒村民及乡贤参与意识,激活本土慈善潜力;依托“1135”体系标准化流程,向企业、基金会清晰呈现资源投入场景(如青少年农耕、老人慰问),提升外部资源对接精准度;联动品牌特色,将村内资源转化为反哺载体,形成“资源输入-服务输出-价值反哺”循环。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本年度计划规模为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西枣林村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西枣林村

项目需求

项目以青少年为主,同时面向全体村民,本年度计划直接受益人数不少于70人,间接受益人数不少于150人次,预计累计开展15余场活动,吸引1500余人次参与。

项目目标

项目以“社会工作专业支撑+志愿服务活力注入+慈善资源精准赋能”为核心模式,围绕青少年成长支持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两大主线,通过三方资源联动与功能互补,实现具体目标:

1.强化青少年成长支持目标法律意识:联动公益律师、志愿者组建“乡村普法宣讲队”。

2.改善青少年体能健康:联合公益医疗机构完成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志愿者组建“运动陪伴小队”。

3.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村民参与度:社工开展“治理参与能力建设”,志愿者组建“治理宣传队”。

4.公共服务精细化升级:完成“重点群体需求精准调研”,志愿者组建“服务执行小组”;打破“低参与-低服务”恶性循环。

预期效果:

1.青少年能力提升:青少年法律风险识别、运动习惯养成等显著增强。

2.资源链接:通过慈善资源引入与志愿者常态化服务,形成“专业支持+持续陪伴”的青少年成长支持网络。

3.基层治理参与激活: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

4.服务提质:差异化服务覆盖重点群体需求,村民获得感与归属感显著增强。

5.探索“专业社工兜底设计+志愿者执行+慈善资源补位”的可持续服务模式,为同类乡村项目提供可复制的“三方联动”实践样本,助力乡村振兴从“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型。

项目成效

2023年-2024年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南田各庄村社工站建设项目

项目资金99000元 购买服务内容:村级社工站运营

项目管理

同福安与西枣林村联合调研,采用多种方式,覆盖120余人次村民(含35名青少年),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和基层治理效能,发现核心问题如下。青少年(12-18岁)存在三方面短板:仅23%能准确识别常见法律风险,法律意识薄弱;超60%日常运动时长低于1小时,近视率、肥胖率分别达45%、28%,体能健康不足;仅15%参与过村内公共事务,社会参与感低。村民参与度低,近三年公共事务投票参与率不足30%,“事不关己”心态普遍;公共服务精细化不足,以“一刀切”形式开展,未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方案,服务实效有限。

必要性:青少年作为村庄未来的建设主体,其法律意识、健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村庄长期发展潜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诸多问题:法律意识缺失致个人权益受损或越界行为;体能健康不足影响学习效率与未来职业选择;社会参与感低使对村庄事务“冷漠化”,难以形成代际传承的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不足”已成村庄发展关键障碍:村民参与度低致政策执行“上热下冷”,公共事务推进效率低;公共服务精细化不足削弱村民获得感,进一步降低参与意愿,形成恶性循环。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是提升村庄自治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抓手。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计划及安排(2025年11月-2026年11月)

项目周期:12个月(2025年11月-2026年11月)

核心模式:社会工作专业统筹+志愿者执行落地+慈善资源赋能

一、准备阶段(2025年11月-12月)

目标:完成团队组建、需求细化、资源对接及物资筹备。

主要任务:

团队搭建

社会工作方:派驻1名专业社工。

志愿方:招募20名本村青年志愿者。

慈善方:联系本土慈善资源支持。

需求再调研:

社工联合志愿者开展“精准需求补充调研”:

针对青少年:细化农耕种植兴趣、可参与劳动时间。

针对失能/独居老人:统计人数、明确生活需求。

二、实施阶段(2026年1月-10月)

目标:分模块推进青少年成长支持、基层治理提升及慈善反哺活动,重点落实农耕种植与老人慰问。

(一)青少年成长支持模块

1. 法律意识提升(1-6月)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

活动内容:

每月2次“法律小课堂”。

每季度1次“模拟法庭”。

2. 体能健康改善(1-9月)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

活动内容:

每月2次“阳光运动日”。

每季度1次体质复测

慈善支持:基金会、爱心商家捐赠相应运动用具。

3. 社会参与激活+农耕种植(2-10月)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青少年。

活动内容:

2-3月:社工带领青少年完成村集体闲置土地清理,志愿者培训种植技巧。

4-9月:青少年分组负责责任田,每周六上午集体劳作,志愿者定期巡查指导。

10月:由社工牵头,将产物优先捐赠给村内失能/独居老人。

(二)基层治理提升模块(3-10月)

1. 村民参与度提升(3-9月)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

活动内容:

每季度1次“治理参与工作坊”

每月1次“入户动员日”

2. 公共服务精细化升级(4-10月)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

活动内容:

每月2次“重点群体关怀日”:

针对失能老人:志愿者协助理发、代买药品。

针对独居老人:志愿者陪聊、协助使用血压计。

每季度1次“服务需求座谈会”

(三)慈善慰问专项

执行主体:社工+志愿者+慈善企业。

活动安排:

端午节:组织青少年与志愿者包粽子,送至老人家中。

中秋节:用农耕基地种植收获农作物,联合青少年共同慰问。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6年11月)

目标:总结成效、评估问题、推广经验。

主要任务:

数据整理与成效评估;社工统计青少年法律识别率、运动时长达标率、参与率;统计公共事务投票参与率、服务满意度;成果公示与经验推广。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专职人员

李孟:项目督导,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具有10年项目管理经验,曾负责多个乡村振兴项目。

李晓辉:项目主管,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进度推进,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具有4年项目管理经验,熟悉乡村治理和志愿服务。

郭欣欣:项目社工,负责社会工作服务阵地的日常运营,包括政策宣传、社会服务和矛盾调解等工作。具有2年社工经验,擅长与村民沟通。

夏高维:项目社工,负责农耕文化平台和体育服务平台的活动组织,确保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具有2年社工经验,擅长活动策划和组织。

兼职人员:负责协助项目社工开展活动,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和垃圾分类培训方面提供支持。具有1年社工经验,擅长青少年教育。

志愿者团队:由西枣林村的村民组成,负责协助各项活动的开展,如农耕体验活动、体育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志愿者团队将接受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项目年度预算

费用类别 明细 金额(元) 备注

项目活动经费 耗材费 10000 包括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工具、宣传用品等

培训费 15000 包括专家讲课费、培训资料费等

活动费 35000 包括活动场地租赁、设备租赁、活动道具等

劳务费 20000 包括社工、志愿者补贴等

小计 80000

项目管理费 管理费 15000 包括项目管理、协调、监督等费用

税费 5000 包括项目相关的税费

总计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