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之北:公益研学驱动边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背景下,面对乡村振兴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困境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阿勒泰本地大部分农牧民都擅长养殖、放牧的前提下,结合当代都市消费者对天然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通过"公益研学+农牧品牌"双轮驱动,创新打造边疆特色资源产业化转化路径:构建"公益组织--社会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形成
• 资源转化系统:整合千年游牧文化、生态景观等碎片化资源,开发10+类主题研学课程。
• 城乡交互平台:组织10批次百余研学人次,创建"牧场课堂""非遗工坊"等8类体验场景。
• 价值传递通道:通过研学消费转化,使生态文化资源实现溢价;通过与牧民共同生活,实现多民族交流交融。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24年基金会新疆项目资金总支出675818.82元, 2025年度计划资金投入约3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域内,如萨尔塔木乡库尔米希村、萨尔布拉克镇玉什阿夏村、铁热克提乡白哈巴村等,并计划在试点成熟后向哈巴河县其他适宜村落推广。
项目合作单位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政府及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各乡镇、文旅公司、村集体等
项目需求
本地村集体及农牧民:村级的组织,包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民,包括从事农牧业的农牧民、手工加工的手艺人、非遗传承人。他们通过参与项目,获得技能培训、资源优化分配、收入提升等直接利益。
文旅从业者:如哈巴河文旅投公司、接待研学的农牧民家庭、村集体合作社、村手艺人、县域文化教育人才等,通过文旅研学体系的建设及旅游产业的升级,本地的文旅接待更专业化,符合市场规范化要求,带动农牧民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当地各级政府: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地方干部获得更多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抓手,未来可将更多配套资源投入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品牌项目。
消费者及游客:通过购买品牌化农牧产品、参与文旅研学活动,获得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和文化体验。
2. 受益人数
本项目自2022年开始实施,“核心试点村直接受益农牧民家庭约100户(约500人),辐射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农牧民5000人。”
“培训并赋能本土文旅运营人才、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接待家庭等核心骨干100余人,带动相关文旅从业者增收300人。”
“预计年度内吸引参与研学/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及游客500人次,项目相关宣传内容触达受众20万人次。”
项目目标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升级,推动阿勒泰哈巴河县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
1.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通过品牌化建设和文旅研学产品开发,将哈巴河县域的生态资源(特别是农业遗产和游牧系统)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2.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品牌农牧产品、文创产品的市场推广,提升当地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改善牧民生计。
3.加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文化传承,通过合作与创新,促进当地生态保护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产出
1.产品品牌:从品牌内涵、产品故事、宣传视觉体系等多角度打造西北极北区域品牌+产品品牌(慢农慢游、云上牧场等)。
2.文创产品与文化展示基地:开发1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限量版文创产品(如刺绣、羊油皂礼盒),并在北京、克拉玛依等疆内外多地合作,开展阿勒泰牛、羊相关游牧文化等文化展示与品牌推广。
3.开发3+研学课程和物料包,在疆内外与企业公益团建、研学机构、旅游景区空间等至少开展50+场体验和产品推广
4.建立电商与市场推广体系: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如小程序、微店、抖音、小红书等)、线下活动直播间等开展30+条短视频、10+场“场景化”直播。
5.研学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开发1套本地研学基础课程+多个个性化定制路线、课程,培训20-30名本地运营。
项目成效
无
项目管理
项目地哈巴河县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地处阿尔泰山生态廊道核心区,祖国最西北边陲。历世千年,形成"转场游牧-定居农耕-戍边文化"交织的人文景观,但县域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共仁基金会自2021年开始,以长期驻地团队+场外链接整合资源的形式,通过协同县域的乡村人才培育、重构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以阿勒泰羊农牧产品推广、公益研学产品体系开发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
需解决问题
• 产业链困境:农牧民以一产为主,一产占比超65%,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30%,优质牛羊肉产品溢价空间低于行业均值;村集体来源单一,普遍是“资源沉默,资产闲置”状态;
• 现代养殖转型壁垒:因农牧民有千年放牧养殖的技术积淀,但受制于冬天极寒天气、传统放牧区受载畜量政策管控,牧民不能靠扩大规模增收,需转变为依靠挖掘天然放牧的高品质牛羊肉产品价值、延申产业链方向考虑增收;
• 区域品牌建设滞后:呈现"三无困境"——无区域公共品牌统筹,无品牌溢价能力,无品牌化专业人才。
•系统化资源整合不足:新疆大部分游客仅去景区旅游。但本地乡村散落着优质的文旅目的地资源,因挖掘、开发、整合不够,无法形成产品化文旅线路。
项目实施计划
公益研学产品:
a:围绕全域公益研学为研学的核心理念,开展游牧系统价值挖掘研究,围绕生态、文化、经济、民族融合等多维度价值,打造公益研学路线和课程。
公益的体验:游客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乡村目的地发展的共创者,拥有多元价值观、平等参与理念,通过乡村振兴志愿者、异域文化探究者、本土知识的学习者、生态保护者等角色支持、赋能在地乡村社区发展。
研学形成的收益主要用于村集体分红、手艺人传授知识、农牧民家庭接待等。
全域研学:2026年3月—8月
b:利用新疆暑假黄金旅行季,通过自媒体文案、视频公开招募,以及定向邀约等形式,联合本地桦城国有文旅公司(合规,具备开展研学旅行的资质,具有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企业责任)、村集体合作社等,拟面向20-30家机构推广公益研学产品,转化落地3-5家机构。
c:结合研学模块化、差异化资源原则,联动本地国有旅行公司、村集体,筛选具备接待资源和意愿的村庄、农牧民家庭、手艺人等,进行接待培训,秉承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度公益研学理念的认知、接待的食宿标准、利益分配标准的制定等相关培训1期。
d:组织利益相关参与方,进行研学的总结评估,包括接待经验和不足、利益核算和分配、分红仪式等。
西北之北游牧产品:2025年10月—2026年10月
a:招募设计师围绕阿勒泰羊的品牌包装,羊油皂开发、羊角纹刺绣等文创产品进行创作,开发限量版伴手礼、研学物料包等;
b:组织农牧民在乌鲁木齐等地举办1场以上研学+展销推广活动;
c:组织农牧民,以乡村游牧场景、加工场景、生活场景为基地,进行自媒体传播,形成30+条短视频+10+场直播。
d:在北上广各地,开展品牌推广和体验活动,50+场推广活动。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白亚丽 共仁基金会理事长,项目负责人
负责统筹推进项目实施,进行项目人员和财务管理,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单位、外部资源确定工作机制,建立支持系统,确保项目整体有效推进。负责活动策划等。
平均每月驻地工作4-5天,其余时间在场外整合外部资源,支持在地化工作
李龙 共仁基金会秘书长 项目主管,负责按照项目计划,组织工作团队细化项目工作方案,根据项目计划组织实施,确保项目执行效果。 85%
长期驻地哈巴河县
陈龙 ,共仁基金会项目主管负责村集体参与项目的组织、机制设计等工作,负责本地研学人才,运营人才队伍的挖掘和组织、培育。 85%
长期驻地哈巴河县
白超林 共仁基金会传播负责人 ,负责本项目的对外招募活动的策划、影响力传播,日常活动过程中的拍照记录,传播文案撰写,媒体推广。 80%
娄文静 共仁公益基金会财务主管(会计) ,负责项目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工作 30%
陈蓉蓉 共仁公益基金会行政兼出纳 , 负责项目合同、档案、报销等相关工作。 30%
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项目需要会及时匹配专业工作人员参与项目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序号 费用明细 总费用(元)
1 哈巴河县公益研学产品体系建设
1.1 邀请相关研学老师开展生态资源体系梳理,调研、访谈、课程模块搭建等:15,000元 15,000
1.2 哈巴河本地研学课程设计、研学人才培训工作坊20人/期,共2期20,000元/期*1期=20,000元 20,000
2 农牧产品品牌建设
2.1 邀请知名艺术家公益设计支持,开发限量款文创礼盒、公益研学课程+物料包,含大尾羊羊油皂、日用品(代加工、开发样品)、刺绣(羊角纹样,联名服装、箱包品牌等),设计费+样品费用:25,000元; 25,000
2.2 以阿勒泰牛羊肉等农牧产品的品牌化为基础,进行市场宣传。
联合农牧民、村集体、加工商开展线上直播推介:至少10场直播,设备、交通、物料等费用:800元/场次*10场=8,000元;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如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制作短视频:30条*500元/条=15,000元 23,000
2.3 组织农牧民、合作社面向城市开展研学+展销活动:1场线下活动(交通、食宿、场地租赁、物料等):4500元/场*2人/场*1场=9000 元;
在北上广开展体验活动50+场研学物料包体验和品牌推广活动:100元/场*50场=5000 14,000
3 管理费:90000*3%=2,700元 2,790元
总计 99,790元